凤阳县马湖公社在传达贯彻省委决定时,群众坚决反对继续搞“大呼隆”的劳动方式和吃“大锅饭”的分配办法,强烈要求实行“分组作业,以产计工,费用包干,节约归组”的生产责任制。他们深深怀念1960年初实行过的生产责任制。那时,为了战胜三年自然灾害,凤阳县曾经搞过类似包产到户的责任田,效果很好,一度受到邓小平、邓子恢等人的支持。后来,被作为“分田单干,走资本主义道路”横遭批判。好办法虽然夭折,但尊重事实的农民对此一直记忆犹新。
凤阳县委书记支持了马湖公社干部群众的意见,但谨慎要求人们先搞试点,不声张,不推广,免得惹是生非。结果旗开得胜,责任田试点成功:大灾之年,全县的社队大多减产,唯有马湖公社十个试点队没有减产,而且还有两个队增产。无独有偶,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,也秘密搞起了包产到户。18户农民签字画押,大家发誓患难与共,守口如瓶,决不对外讲。如果被查出,队长坐牢,大家集体养活其全家老小。秋后,小岗生产队的农业生产竟然出现惊人奇迹,粮食产量是上年的四倍。这个合作化以来23年从未向国家贡献一粒粮的“三靠队”,实行包产到户头一年,就向国家贡献粮食1.5万公斤、油料1.2万公斤。
凤阳县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。安徽省委在总结全省各地经验的基础上,经过激烈的争论,终于制订了《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(草案)》,简称“六条”。其主要精神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,允许和鼓励农民搞家庭副业,产品可以到市场出售,农活可以责任到人……
安徽的“六条”是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份革命性文件。当时,刚刚复出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,看到这份有争议的文件后,不禁拍案叫好,立即表示支持。当时,全国“左”的思想路线仍居上风。那年,邓小平出访巴基斯坦途经四川时,特地向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推荐“六条”。四川省委顶着“左”的政治压力,仿效安徽也制订农村改革的“十二条”。从此,安徽和四川两个农业大省彼此呼应,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,联手前进,成了国人瞩目的典型,同时也成了众人争议的焦点。
当时,安徽、四川两省领导的态度谨慎、低调,主张埋头干,少宣传。
1979年初,新华社记者报道安徽农村改革的政策时,同样小心翼翼。鉴于当时中央文件明确规定“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”,记者写文章时设法将“包产到户”改成“包产到组,责任到人”,或是“联产计酬,责任到人”。文章在《安徽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连续发表后,引起社会各界关注。一时间,安徽凤阳县无形中取代了山西昔阳县的位置,引起主管农业的中央领导的不满和反对。他们认为在全国普及大寨县、倡导向大队核算过渡的形势下,安徽居然实行早已受批判的包产到户、搞资本主义复辟,显然是历史倒退,是方向、路线有问题。有人借用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批判邓子恢的话,责难安徽的政策是“好行小惠,言不及义”。批评安徽调动的是“资本主义的积极性”,丢掉的是“毛主席的革命路线”。
《人民日报》被迫于1979年3月15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河南读者张浩《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,应当稳定》的来信和编者按。编者按指出,“人民公社现在要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的制度”,“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、包产到组。已经分田到组、包产到组的地方,应当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,坚决纠正错误做法”。
《人民日报》编者按引起了争议。万里批评某些县委领导:“生产上不去,人民饿肚子,是找你们县委还是找《人民日报》?《人民日报》能管你们吃饭吗?”
文章来源:《上海农业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shnyxbzz.cn/qikandaodu/2021/0805/453.html
上一篇:住户
下一篇:关于做农业应有的价值观
上海农业学报投稿 | 上海农业学报编辑部| 上海农业学报版面费 | 上海农业学报论文发表 | 上海农业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上海农业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